2007年8月22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从希望的田野走向法治社会
肖华

  在海盐县的104个行政村,活跃着这样一群特殊的身影:每个月,他们都会走进村里,了解当地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;不论刮风下雨,他们都会准时出现,用最通俗的语言、最生动的事例,向村民宣讲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、政策规定;村里召开村务会议,每一项决定都要经过他们审查才会最后通过;村民遇到矛盾纠纷,他们的调解往往能让当事人满意而归;村子和村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,又是他们跑前跑后,沟通协调,帮助维权(8月16日《浙江法制报》)。
  这就是海盐县开展的“百名法律顾问结对百村”的“场景传送”。
  政府主动给农民“配备”法律顾问,用一句形象的话说,是给广大农民群众送去了“外脑”。这显然有利于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,有利于农民享受到法律带来的公平和公正,使他们能够及时获得法律救济,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  法治建设,也正在这样的举措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推进。
  虽然普法宣传已经进行多年,但是,相比城市的法律普及率和利用率,农村还是一个“洼地”,相当一部分农民还不懂法、不知法,乃至不会利用法律。许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和剑拔弩张的纠纷,往往都是由于法律的“缺席”。比如,面对涉及切身利益的经济纠纷时,有些农民不知该如何解决。于是,要么寻找关系,要么拳头说话,而没有关系又没有蛮力的,则只好忍气吞声。
  在这种情势下,法律顾问走进农村、走进农家,一方面宣传法律知识,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通过法律手段协调各种关系,避免各类矛盾激化,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。
  为农民“配备”法律顾问,最主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,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。有些农民不知道如何依法维权,因此,当他们碰到冤屈或者权益遭受侵犯时,便只想到了上访这“唯一”的救济途径。然而,上访无论对当事人还是政府,成本都太高。在这个时候,法律顾问就可以及时告诉农民如何依法维权,引导他们少走弯路。
  还有一点同样值得称许,那就是,农民群众之所以认可和欢迎法律顾问,还在他们超脱于行政之外,不介入利益冲突。也就是说,他们中立的立场,使农民相信,自己和政府、集体或者与其他农民之间的利益纠纷能够得到公平的调处。事实上,海盐县农村法律顾问们的相当一批“判例”,已经经受了人心和法律的考验。
  从这个意义上说,法律顾问是从走进农村和农家,一直走进了人心,并引导农民从希望的田野走向法治社会。